殷国茂,1949年-1953年在我校机械工程系学习。轧管工艺与设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成都无缝钢管厂总工程师、厂长。
1932年,殷国茂出生于山东省的一户农家,正值战乱时期,一家人为了逃难居无定所。十岁时,他跟随母亲来到辽宁大连,也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194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我校机械工程系本科。大学生活,增长了殷国茂的见识与学识,他深知自己是在新中国的好制度下才能免费接受教育,面对一穷二白的祖国,他立志做一名红色工程师,为国奉献。
殷国茂与大连工学院同学的毕业合影(1953年摄于大连工学院)
1953年,即将大学毕业的殷国茂,看到祖国的工业化建设正急缺人才,当即,他和同学决定直接奔赴鞍钢,投身于国家生产建设工作中。
在大工毕业时,殷国茂校友在决心书中写下:“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我们的伟大祖国创造财富,在祖国共产主义建设中贡献一切。”
无缝钢管被誉为工业的“血管”,是国家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原材料,无论是制造飞机、轮船、锅炉、电站,还是输油、输水,或者是开发矿藏进行地质钻探,我们的生活处处都需要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还不能生产无缝钢管。当时只有上海,有一点钢管改制设备,但因缺乏热穿孔机械,不能用圆钢生产无缝钢管,又无法从国外进口毛管,只能采用进口或用过的旧无缝钢管改制为其它规格的无缝钢管。
1953年,国家开始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上下集中力量建设辽宁鞍钢。无缝钢管是当时工业发展的第一重大工程任务之一。
1953年在鞍山无缝钢管厂,殷国茂(后排左一)和同事参加共青团活动后合影
满怀报国奉献心的殷国茂被分配到鞍钢无缝钢管厂,参与无缝钢管的生产和建设工作。在这里,他开启了与无缝钢管一生的不解之缘。
殷国茂:“我认为我在鞍钢,应该是成长的最基础的阶段,很多东西都在那里打的基础,包括做人做事,搞技术搞事业,学了很多东西。应该说鞍钢的成长,是我们中国钢铁工业的一个缩影。它是我们钢铁工业的基础,后来的发展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为国家多干些事情。”
1953年10月27日,第一根无缝钢管试轧成功。当时,工人们从第一根钢管上截下了200mm的样品作为礼物,派专人携带送往北京,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看到后异常兴奋,随即做出了批示:“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1958年,国家派遣殷国茂前往匈牙利学习周期轧管机组生产技术,为此,他不得不告别妻子和刚刚满月的大女儿,远赴他乡。1960年,殷国茂学成归国,国家交给他建设成都无缝钢管厂的重任,面对困难,他迎难而上。
上有老下有小,纵使家庭也需要他,但他依旧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奔赴成都。从此,他的命运与成都无缝钢管厂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20世纪90年代初在成都无缝钢管厂,殷国茂(左)和太原重机厂工程师在进行设备安装
建设成都无缝钢管厂,是国家于1958年决定的。利用匈牙利的三套主轧管设备,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建设的一个从管坯生产到无缝钢管成品出厂的配套齐全的独立的专业化大型无缝钢管厂。
成都无缝钢管厂,是我国第一个生产特殊钢无缝钢管厂。在成都无缝钢铁厂工作的40年里,殷国茂带领团队将成都无缝钢管厂逐渐发展壮大,中国的无缝钢管行业也逐渐由弱变强。
1965年12月31日,殷国茂与团队攻克层层难关,终于轧制出了新中国第一根规格为168毫米×7毫米的大直径无缝钢管。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殷国茂和团队成员还共同研制了“重载橡胶弹性安全联轴器”,获1985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这项发明的技术经济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还获得了五国专利。
对于这些,殷国茂只是淡淡的说,“我只不过做了那个时代赋予我应该做的事情,换作别人,也会这样做”。
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钢管工业也进入了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为此,殷国茂主动走出国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轧管技术。
1989年,他远赴美国匹兹堡,与国外联合设计180轧管机组工艺及设备。在他提出优化工艺技术参数和传动系统和机架等装置的基础上,不仅提高了精密轧管机组性能,也提高了引进技术设备效益。
1991年,殷国茂所建成的一七七机组,不仅是当时国内第一套短流程精密轧管机组,也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台实际建成并投产的177毫米精密轧管机组。
一七七机组具有20世纪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标志着成都无缝钢管厂的钢管质量、品种、技术装备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是中国钢管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殷国茂这些年的艰辛工作,填补了我国无缝钢管产品和技术的空白,这一系列创举也使殷国茂被称为中国无缝钢管行业的带头兵。
1992年,殷国茂(右)和研究所工程师讨论电子控制事宜
1995年,殷国茂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获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他曾说:“国家的富强,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工程技术力量。”他这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